實踐報告范文:淺析社會救助“社區化”之路是由范文詞典為您精心收集,希望這篇淺析社會救助“社區化”之路范文可以給您帶來幫助,如果覺得好,請把這篇文章復制到您的博客或告訴您的朋友,以下是淺析社會救助“社區化”之路的正文:
摘要:社會救助的“社區化”管理是發展趨勢。本文以煙臺市上夼西路社區為個案,初步探究存在的問題。并提出了相應政策建議,力求為社會救助“社區化”之路提供有益參考。 關鍵詞:社會救助“社區化”;社區就業;新型分類救助;資源整合;“一站式”服務 社會摘要:社會救助的“社區化”管理是發展趨勢。本文以煙臺市上夼西路社區為個案,初步探究存在的問題。并提出了相應政策建議,力求為社會救助“社區化”之路提供有益參考。
關鍵詞:社會救助“社區化”;社區就業;新型分類救助;資源整合;“一站式”服務
社會救助制度作為現代社會保障體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在保障社會弱勢群體基本生活、維護社會穩定、促進社會再生產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社區作為現代社會的地域、生產與生活單位,是社會救助制度有效實施的載體。特別是隨著現代社會救助的主體逐步由政府向多元化社會主體過渡,社區更是起到了“緩沖帶”與“執行平臺”的作用。
一、相關概念界定
(一)社會救助
所謂社會救助,是依據法律規定,政府和社會對因自然災害或其他原因而無法維持最低生活水平的無收入和低收入的個人或家庭給予幫助,滿足其生存需要的制度。結合對上夼西路社區的實地調研,筆者將本文的社會救助界定為:對弱勢群體的政策性救濟與幫助,它包括物質方面的救濟、政策性幫扶和精神性撫慰。具體分為以下三種:經常性救助,也即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臨時性救助,即針對于突發疾病、災禍、災難,生活陷入困境的家庭的救濟;特殊群體救助,即針對于各種特殊對象的救助與幫扶,如失業人員、空巢老人、貧困學生等。現實中三種救濟形式覆蓋的群體有所交叉。
(二)社會救助“社區化”
即社會救助制度在社區層面的實現過程。這不僅包括對我國社會救助相關法律、法規的執行,也包括社區在執行過程中探索出的具有本社區特色的社會救助措施。
(三)上夼西路社區
上夼西路社區是煙臺市奇山街道辦事處所轄的十個社區之一,該社區共有3795戶,居民10900人。
二、上夼西路社區的社會救助概況
(一)基本內容
1.經常性救助。救助對象為社區常住人口,低保以最低生活保障線340元為基準,采取差額補助法。此外,低保對象還享有城市醫療救助、廉租住房租賃補貼等專項優惠政策。
2.特殊群體救助。對于社區內失業人員推薦就業,針對“40、50困難群體”的政策優惠等;該社區的空巢老人,除享受經常性救助措施外可獲得義工上門服務、免費查體、“愛心門鈴”等社區服務;對社區內貧困生進行學期初學費補助等。
3.臨時性救助。該救助形式涵蓋了社區的常住人口和流動人口,困難家庭均可申請。此外,街道辦事處及居委會還負責聯系社會慈善組織,為困難家庭提供社會慈善救助。
4.其他形式救助。社區還通過設立救助崗位、法律援助站等形式為弱勢群體提供全方位的幫扶、救助服務。
(二)執行體制
遵循“區政府統籌、街道辦領導、居委會執行”的三級管理體制。社區居民委員會作為基層群眾自治組織,在社會救助方面接受街道辦事處相應部門的工作指導,起到具體執行與服務的作用,在居民和街道辦事處之間架構起信息溝通的橋梁。資金則主要來源于區政府的財政撥款。
(三)基本成效
通過細化的救助內容、分層的執行體制與嚴格的救助程序,以及義工服務、“愛心門鈴”等創新性措施,國家社會救助的方針政策在上夼西路社區得到了有效貫徹實施,其社會救助“執行平臺”的作用也得到了充分發揮。若以政策落實程度為標準,已做到應保盡保。
三、社會救助“社區化”存在問題
將社會救助制度放到社區層面來具體執行細化了救助機制,提高了可執行性與救助的有效性,是發展趨勢。調研發現仍存在以下幾方面問題。
(一)低保僅針對社區常住人口,覆蓋面窄,救助出現人口“盲區”
低保將流動人口排除在外,進而城市醫療救助、廉租住房租賃補貼等一系列低保戶“專有”的救助政策都沒有覆蓋到流動人口。即便是本社區的流動人口通過申請能夠得到臨時性救助,但在筆者看來,流動人口對于廉租房補貼、醫療救助等優惠政策會有更大需求。特別是上夼西路社區這樣流動人口占總人口近1/3的社區,如果流動人口的基本生活得不到保障,那么對于社區安定就是潛在的威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