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踐報告范文:思想道德教育中生態道德觀的培養策略是由范文詞典為您精心收集,希望這篇思想道德教育中生態道德觀的培養策略范文可以給您帶來幫助,如果覺得好,請把這篇文章復制到您的博客或告訴您的朋友,以下是思想道德教育中生態道德觀的培養策略的正文:
摘要:生態道德是指協調人與自然關系,保護人自身的生存環境時所必須遵循的道德準則和行為規范,反映了人對自然界,對人類社會應承擔的責任和義務。本文從生態道德觀的由來入手,闡述了在思想道德教育中培養生態道德觀的必要性與重要性,并在此基礎上提出了在摘要:生態道德是指協調人與自然關系,保護人自身的生存環境時所必須遵循的道德準則和行為規范,反映了人對自然界,對人類社會應承擔的責任和義務。本文從生態道德觀的由來入手,闡述了在思想道德教育中培養生態道德觀的必要性與重要性,并在此基礎上提出了在思想道德教育中培養生態道德觀的幾點策略。
關鍵詞:思想道德教育;生態道德觀;道德教育。
引言。
生態道德觀(生態倫理或生態和諧理論)是一門從道德角度研究人與自然環境和生態關系的新興倫理學科。幾十年來,生態倫理學在西方得到了長足的發展和完善,既有理論上的突破,也取得了許多有價值的實踐成果,人們的生態觀念也發生了巨大的改變。保護環境,關注生態,已成為大多數人的共識。
但是,我國目前在生態道德方面的理論研究水平不高,還沒能形成體系,在德育教學中重視不夠,在實踐運用方面也落后于西方。因此,加強思想道德教育必須要培養生態道德觀,必須將生態道德教育納入大德育的范圍之內,使其成為新德育的一部分。故此,本文就思想道德教育中生態道德觀的培養問題,提出自己的粗淺看法。
一、生態道德觀的由來。
生態道德觀的出現,是人類社會發展到現代文明時代的必然結果。它的產生一方面是人類對于自身征服自然能力的認可與滿足,另一方面又是人類對人與自然的關系上自身行為反思的結晶。反觀人類與自然的交往史不難看出,一方面,人們習慣于把自然環境看作是人類活動的空間或滿足人類目的的手段,認為人與自然之間僅是改造與被改造的關系。人類完全可以不顧一切,不斷地根據自身生存與發展的需要對待自然、改變自然。另一方面,人類由于知識的貧乏和能力的限制,長期處于小農經濟的狀態下。農業對于自然環境的依存度喚醒了全體民眾、乃至統治者,不得不關注自然環境的變化,把自然當做高高在上的神靈頂禮膜拜。在沒有現代工業支撐下的小農經濟對環境和生態的破壞,是微乎其微的。也正是這樣,我們才有了綠色和清潔的環境。
工業革命以來,工業化的進程加快使整個世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在短短不到一百年的時間里所創造的生產力水平遠遠超過了以往的總和。但是,它在為人類提供優越的物質生活和豐富多彩的文化生活的同時,也給人類帶來了深重的災難,那就是全球性的生態危機。大氣污染、水體污染、森林危機、土壤退化等一系列環境問題的出現,對人類的自身生存提出了挑戰。一些西方的先哲們開始對人和自然的關系進行深刻的反思,提出了生態道德(或稱作“生態倫理”)這一全新的概念。其中有法國思想家施韋茲“敬畏生命”的生態倫理學、萊奧波爾德的大地倫理學、卡遜的尊重自然倫理學、辛格的解放動物的倫理學、丸山竹秋的地球倫理學、羅爾斯頓的環境倫理學,構成了和諧倫理發展鏈條上不可缺少的環節,為生態倫理學的完善做出了重大的貢獻。那么何為生態道德觀?生態道德觀是指協調人與自然關系,保護人類自身的生存環境時所必須遵循的道德準則和行為規范,反映了人對自然界、對人類社會應承擔的責任和義務,使人類學會尊重自然、善待自然,自覺充當維護自然穩定與和諧的調節者。
二、思想道德教育中生態道德觀培養的必要性與重要性。
(一)思想道德教育中生態道德觀培養的必要性。
1.我國生態環境的現狀要求必須培養生態道德觀。
在我國環境的問題上,長期以來存在著對環境現實認識有誤、觀念滯后等情況。建國后,國家生產全面恢復,基于政治、經濟的需要,帶著“人定勝天”的思想,受錯誤生態觀的指導,對自然資源無節制的開采和低效率的利用,對生態環境造成了巨大的破壞,如三江源的原始森林的消失,洞庭湖的水面積銳減等,這也沒能引起人們的高度重視。改革開放以來,國家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實現了經濟快速的增長。但是落后的粗放的發展和增長方式,使生態環境迅速惡化,水土流失、污水橫溢、土地沙化、草原退化、森林的快速消失等,都威脅著人們的生存環境,也制約著經濟的可持續發展。生態環境的現狀讓生態道德觀的培養變得勢在必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