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踐報告范文:論中國傳統“扶危濟困”思想的時代價值—以漢川地區抗震救災志愿是由范文詞典為您精心收集,希望這篇論中國傳統“扶危濟困”思想的時代價值—以漢川地區抗震救災志愿范文可以給您帶來幫助,如果覺得好,請把這篇文章復制到您的博客或告訴您的朋友,以下是論中國傳統“扶危濟困”思想的時代價值—以漢川地區抗震救災志愿的正文:
論文關鍵詞:扶危濟困 抗震救災 志愿者 行為研究 論文摘要:從中國傳統“扶危濟困”觀念發展的源頭及演變入手,提出我國當今社會要培育所有社會成員的救助意識和志愿行為,應該借助傳統文化中“扶危濟困”等意識形態方面的積極因素。 一、傳統“扶危濟困”文論文關鍵詞:扶危濟困 抗震救災 志愿者 行為研究
論文摘要:從中國傳統“扶危濟困”觀念發展的源頭及演變入手,提出我國當今社會要培育所有社會成員的救助意識和志愿行為,應該借助傳統文化中“扶危濟困”等意識形態方面的積極因素。
一、傳統“扶危濟困”文化研究
“扶危濟困”,顧名思義,就是對處境危急、困難的人給以救濟幫助。其文化淵源可追溯到春秋戰國時代儒、墨、道家思想中的仁愛、互助、奉獻、慈善等精神。
(一)“扶危濟困”與儒家“仁愛精神”傳統一脈相承
“仁愛”作為儒家學派的核心范疇,內容極其豐富,可以視為中國傳統“扶危濟困”文化生成的價值之源。
“同宗相濟,守望相助”理念是扶危濟困行為產生的現實基礎。《管子·小匡篇》中明確規定:“卒伍之人,人與人相保,家與家相愛,少相居,長相游,祭祀相福,死喪相恤,禍福相憂,居處相樂,行做相和,哭泣相哀。”正如孟子所言“死徙無出鄉,鄉田用井,出人相友,守望相助,疾病相扶持,則百姓和睦”。這種家族自我救助和鄰里互濟行為作為維系同族成員之間關系的重要紐帶,表現出來的團結、互助、友愛精神對于后世的救濟行為,當然也包括抗震救災的志愿者行為,無疑產生重要影響。
“仁愛”精神為扶危濟困行為提供倫理前提。志愿服務以自愿的方式無償為社會服務的行為與古圣先賢提出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一脈相承,是中華民族傳統扶危濟困、助人為樂美德的繼承和發揚。
“側隱之心”是引發扶危濟困舉動的心理根源。地震之時,志愿者對別人的困難給予真誠的幫助,使受援的人感到社會的溫暖,用愛心譜寫出無數動人的樂章,有訪談對象將其原因歸為“惻隱之心、人皆有之”。從這個意義上說,大災激發了人們先驗之中的善良之心。
民間社會由儒家的“仁愛”觀衍生出來的尊老愛幼、孝慈為懷、鄰里相幫、濟人危難、助人為樂等優秀傳統促成中國民眾樂善好施風尚的形成。5.12地震中的抗震救災志愿活動就是傳統精神影響下涌現的不勝枚舉、連綿不絕的慈善活動之一。
(二)“扶危濟困”深受墨家“兼相愛”、“交相利”思想影響
除儒家外,影響較為廣泛的墨家站在當時小生產者的利益上提倡社會各種人不分親疏、貴賤、等級,一律“有力者疾以助人,有財者勉以分人,有道者勸以教人”。這種無等級差別的愛和理想的人際關系對于現實社會處在生活困境中孤立無援、深味世態炎涼和人情冷暖的下層民眾而言,具有相當重要的情感慰籍作用,最終在中國傳統文化中演繹成人們熟知的“俠義”文化,對民間傳統扶危濟困文化產生了重要影響。
(三)“扶危濟困”符合老子“天道”思想
老子有言:“天之道,損有余而補不足”。中華民族自古就是一個多災多難的民族,為了達到救荒販災的目的,歷代統治者常采用“損有余而補不足”的方式,運用經濟手段,通過國家的權利和財力,使糧食從富余地區向不足地區進行空間上的移動:“照對救荒之法,唯有勸分。勸分者,勸富室以惠小民。損有余而補不足,天道也。富者種德,貧者感恩,鄉井盛世也”。因此主動把自己的家財拿來幫助窮人,精神上完全符合“天之道”。
(四)“扶危濟困”深受中國傳統慈善文化影響
匯聚中華民族文化精髓的傳統慈善文化源遠流長。早在春秋戰國時期,商湯、周文王采取的“饑者食之,寒者衣之,不資者振之”及關心、愛護鱷、寡、孤、獨等四種“天下之窮民而無告者”的政策,實即慈善救濟措施。自此以后,作為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慈善文化薪火相傳,不斷發揚光大,形成了中華民族以慈悲為懷、憐憫之心、樂善好施、扶貧濟困、助人為樂的傳統美德。
從以上的簡要論述可見,從孔子、孟子到墨子、老子,從仁愛到兼愛到天道,中國傳統思想都對扶危濟困文化產生過深遠影響。但由于歷史的原因,儒家文化成為占主導地位的顯性文化。因此,我們分析中國傳統扶危濟困文化的特點和內在矛盾時,就可將焦點放在儒家文化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