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 范文詞典網 , 一個優秀的范文鑒賞學習網站!
調研報告范文:鄉鎮迎接縣人大調研匯報材料是由范文詞典為您精心收集,希望這篇鄉鎮迎接縣人大調研匯報材料范文可以給您帶來幫助,如果覺得好,請把這篇文章復制到您的博客或告訴您的朋友,以下是鄉鎮迎接縣人大調研匯報材料的正文:
鎮黨委和政府以黨的十七大精神為指導,以促進農村經濟發展為出發點,堅持科學發展觀,認真貫徹落實中央和省、市、縣關于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方針政策,積極培育農村合作經濟組織發展壯大,尊重農民意愿,保護農民發展生產的積極性,搞活了農村經濟,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及合作經濟組織都呈現出良好的發展勢頭。現將具體情況匯報如下:
一、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情況
鎮幅員面積448.18平方公里,有37個行政村,58個自然屯,有農戶15299戶,農業人口62476人,耕地面積454523畝,其中承包地面積451967畝,機動地2556畝,在土地流轉的形式上,主要是轉包,有62852畝,占全鎮總耕地面積的14%,有少量代耕土地360畝,占總量的0.08%,股份經營0畝,其它0畝。。
我鎮在土地集約化經營方面還沒有起步。全鎮有大型農機具 4500多臺套,其中興中農機合作社得到省扶持資金100萬元,購置7臺大型機械,在歷年的春耕秋備工作中,能夠集中連片作業,提高了機車作業效率,每畝節約機耕費100多元,到秋季每畝可增產100多斤糧食,可增收100多元。這些大型農機具年可創經濟效益9000多萬元。
在農業科技應用上,我們加強了農村勞動力技能培訓,努力造就一支文化程度高、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農民隊伍。我們以市縣鎮農業技術推廣中心為支撐,以中學農科教基地為龍頭,建立了全鎮范圍的科技培訓和服務體系,推廣普及了圣女柱子、長白苦瓜、跎瓜、金紅等43個新奇特品種瓜菜,有24個品種推廣到了全縣,帶動1200戶農民,3個專業村發展蔬菜種植。
在引導農民走向市場、站穩腳跟,增收創收上,我們提出要打特色牌,做到人無我有,人有我精,人精我特的發展思路。鎮村在支持農戶發展特色經濟上,盡一切可能提供優惠便利條件。如太義村雷彗友種植脫毒馬鈴薯種子,與鶴崗馬鈴薯公司簽訂了購銷合同,需連片耕作區,鎮村積極協調,為其落實了300畝地塊。在特色養殖上,全鎮也呈現出良好的發展勢頭。新源村周淑杰飼養肉鴿3000多對,鳳岐村田百山養殖1000多對,成立了養鴿協會,全鎮飼養量超過10000對,年效益超百萬元。其它,如太義村的孫先明、鳳岐村的郭圣賢養貉都超過100對,橫岱村齊鳳德養天山馬鹿20多頭。全鎮藍狐飼養量達到1300只。特色經濟實現年產值4000多萬元,成為鎮域經濟增長的一個亮點。
土地承包經營權的大規模流轉,解放了一大批農村勞動力,在這些人中,長期離鄉的有7833人,離土不離鄉的有2479人。轉移出去的農村剩余勞動力從事的職業有建筑業、采礦業、餐飲服務業、工業、農業等行業。在轉移方式上,大體有三個途徑:一是中介組織介紹一批。通過鎮勞務輸出管理辦公室以及勞務輸出協會的努力,今年外出打工、經商有7000多人。二是投親靠友帶出一批。動員廣大農民利用親屬、朋友、同學等社會關系,走出去經商打工。三養殖產業推動一批。充分利用資源優勢,大力發展畜牧業等養殖產業,使一些不能外出打工人員在家就能掙錢。這樣的農民有近千人。這樣基本實現了一半務農,一半從事非農產業的目的,有效增加了農民收入。如四合村趙志友在俄羅斯種田100公頃,長青村黃成杰在山東省開發房地產,資產達到千萬,并為本村提供20個就業崗位,鳳岐村龍玉臣,原為初中文化,在青島一家機械廠打工,成長為一名熟練的數控機床操作員,現任車間組長,月收入達6000元。原豐收村谷訓人在國家旅游局工作,經他介紹豐收村已有34人在北京工作。在其協助下,其外甥在新加坡開了一家中餐館。這些實實在在的事例使閑散人員看到了出路,走出家門,償到了甜頭,發展成一支勞務輸出大軍,年創效益5446萬元,占農村總收入的24%,人均增收362元。為加強對外出務工人員的服務,提高他們的技能,我們重點抓了崗前培訓工作,建立了縣鎮村三級培訓網絡。通過縣勞動力轉移辦公室,依托縣職教學校,經用工對接,開展有針對性的培訓。鎮村則依托鎮農業服務中心,中學農科教基地、各類協會開展農業科技培訓,年舉辦各級各類培訓班12期,參加培訓人員達1600多人次。經過培訓,提高農民科學文化素質,增強了致富能力。例如永發村的李文安在慶發鄉政府建立了肉雞養殖基地,年出欄肉雞0只,純收入達2萬元。橫岱村齊桂寶在戰生原敬老院興建了天山馬鹿示范養殖基地,現有天山馬鹿19只,年收入6.8萬元。
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總體上形勢較好,但也存在一些問題,主要是:個別村屯機動地承包經營權發包秩序混亂,不經村民代表大會討論決定,不經村兩委會通過,僅由支部書記或村委會主任個人拍板,滋生了一些群體性的矛盾;個別村屯由于村債務壓力較大,發包機動地承包期長達15年、20年,甚至連續發包,出現人等地的接力棒現象,群眾意見很大等等。針對上述問題,應加強對各村機動地的管理,各村發包機動地必須經黨支部動議,村民代表大會通過,由村委會執行,競價發包,向鎮報批,否則合同無效,防止個人專斷。
二、農村合作經濟組織建設發展情況
幾年來,按照縣委的總體要求,順應時代發展潮流,結合新農村建設的實踐,改進基層黨組織的領導方式和工作方法,以“黨員先鋒工程”為統領,以黨建四項工程為平臺,積極創建融入式黨組織,逐步由過去的行政干預向指導服務方向轉變,圍繞“三式工作法”,探索出“黨組牽頭服務,專業典型大戶參加,發展合作經濟”的工作新思路,通過“黨組織+龍頭企業+行業協會+農戶”或“黨組織+行業協會+農戶”的形式,把黨組織建在協會上,既凸顯了黨員引領服務職能,踐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又促進了合作經濟的健康發展,達到了“雙贏”的效果。到目前為止,鎮、村兩級現已建立的各種協會52個,示范服務基地74個,其中,蔬菜種植,甜香瓜等種植業方面協會13個,畜牧業養殖方面協會5個,機械維修,庭院綜合利用,水稻機械化育種服務等基地74個,有協會成員3500個。
一、在管理運營上堅持四個原則,推進合作經濟組織良性化循環
1、堅持注重民意的原則。一是在協會組建過程中,黨支部選樹典型專業大戶,在引帶的基礎上,采取自愿方式吸收農民入會,悶搞行政命令“一力切”,而是用示范給農戶看的辦法,帶動農民,讓農民得到實惠,看到協會的效益,優勢,自覺加入到協會中來,走共同致富道路。二是在協會的經營管理中,在重大決策上,充分調動發揮會員的積極性、創選性,不斷完善協會管理機制,保證會員的意見得到充分的反映,使生產科學化、規范化,以實現效益最大化,使合作經濟組織生產水平,組織化程度不斷提高,并向生態科技效益型農業邁進。
2、堅持服務優先的原則。一是抓黨員干部示范帶頭作用。我們結合黨建四項工程,發動黨員干部帶頭創業,給群眾探索致富新路,用已成型的經驗指導群眾,幫助群眾致富。二是抓培訓提高。我們根據“四培養工程”和“雙掛一培”活動,有針對性地對協會中的致富帶頭人和產業能人進行系統培訓和定向培養,組織他們到生產企業、事業站所掛職鍛煉,學習企業先進的管理經驗和生產技術,還組織農業技術服務中心送科技到協會,進行產前、產中、產后技術服務,極大地提高協會科技管理水平。此外,我們還側重抓人才管理,對協會內外的鄉土人才和致富能人進行登記造冊,建立人才檔案和鄉土人才庫,為協會組織發展提供智力保障。三是抓強化制度建設,保證服務的實效性,我們制定了《黨員干部聯系點制度》、《站辦所服務協會制度》等多項制度,努力做到服務的經常化。四是提供法律援助,重點解決協會發展中遇到的一系列法律問題,由鎮司法所擔任協會的法律顧問,幫助協會維護正當權益。
3、堅持規模推進的原則。在協會發展過程中,我們堅持規模經營,把規模效益放在第一位,把協會發展與產業化進程有機結合起來,協會發展成產業鏈上的關鍵一環,促進協會發展壯大,實現規模運營。
4、堅持以貧帶富的原則。協會中的致富能力作帶動群眾脫貧致富的中堅力量,黨組織引導他們帶動貧困戶共同致富。興中村全養殖協會引領帶動群眾185戶、宏焱醬菜加工協會引導200戶農戶建立300畝原料供應基地,永勝村林果協會引帶27戶農戶脫貧致富。
二、在農民增收致富過程中整合作用,增強了弱小農戶抵御市場風險的能力。
合作經濟組織比較熟悉市場。各類協會的帶頭人都是經由黨支部精心篩選出來的鄉土人才,致富能人,他們對行業經濟運行情況比較了解,較易掌握市場行情。如永勝村黨支部通過分析歷史和現狀,認為鎮歷史上就是商貿重鎮,人煙繁勝,交通便捷,一年四季蔬菜瓜果消耗量巨大,從外地運輸成本偏高,價格較貴,且不及時,經常供不應求。如果能在本地生產銷售蔬菜瓜果,既方便了群眾,又降低了成本,還能增加收入。這是一條生財之道。村里已有個別農戶種植蔬菜。于是村黨支部引領農戶成立了蔬菜種植協會,發展庭院經濟,建立了黨小組,建各類大棚100多座,年產值150萬元。六合村黨支部于,組織26戶農戶以投豬入股的形式,組建了生豬養殖協會,年生豬飼養量可達4000頭,實現產值320萬元。在協會的動作上,永勝村蔬菜種植協會積極與市農研所聯系,請專家來村里指導蔬菜種植技術、輸送人員到市縣接受培訓,多方聯系拓寬銷售渠道,建立商業網點,使永勝村生產的蔬菜輻射周邊金沙鄉、團山子鄉、愚公鄉、樺南鎮。六合生豬飼養協會先后組織會員到外地大型養殖廠考察,學習經營管理經驗,提高科技水平,捕捉到了大量的市場信息,協會在佳木斯、七臺河、依蘭、樺南等周邊市縣建立了信息網絡,適時購料和銷售,達到了降低成本、增加收入的目的。實踐證明,發展合作經濟組織,對外抵御市場風險,搶占市場份額,對內可實現優勢互補,有利于集約經營。
合作經濟組織具有較強的凝聚力和感召力。長青村養豬協會謀劃新的發展思路。一是采取了以糧食入股的方式,鼓勵入股農民發展綠色玉米,協會無償提供有機肥,還以高于市場價格加收玉米和秸稈,綠色玉米生產基地現已發展至100公頃,有48戶農戶加入。二是協會為入股農戶提供仔豬和飼料,傳授科學飼養管理方法,形成了互惠互利的經濟發展共同體,帶動了一大批農戶走上了富裕之路。興中村總結黃牛、生豬、家禽、水產養殖經驗,創辦了綜合養殖協會,投資160萬元,建有養魚水面137畝,飼養西門達爾牛562頭、養豬500頭、家禽5000只,年可創經濟效益90萬元,基地戶人均增收1900元,形成“養殖、垂釣、休閑”發展模式。,全鎮(農村)協會生產總值預計實現1080萬元。
三、鎮村黨組織突出重點謀發展,促進合作經濟組織科學化邁進。
1、黨組織以組織建設和共同致富為重點,抓協會發展。一是抓組織領導。我們成立了由黨委書記任組長,黨委副書記牽頭,黨群辦協調,涉農站所共同參與的領導小組,鎮村領導每人指導一個協會黨建聯系點,幫助組建一個有影響有潛力的黨小組,發揮示范引導作用。涉農站所按業務分工,指導幫建一個協會組織,實行業務對接,服務歸口。各村支部依托產業優勢,實施能人拉動戰略,適時組建合作經濟組織,結合四培養工程,在協會內建立黨小組。黨小組擔負宣傳、指導、協調、監督協會的職責。通過宣傳和指導來提高廣大黨員對合作經濟組織發展的認識,明晰合作經濟發展的目的和意義,激發黨員群眾廣泛參與合作經濟組織積極性。通過協調和監督,為合作經濟組織提供科技信息、人才信息、市場信息服務,建立穩固的營銷渠道和信息網絡。二是抓引導發動,我們組織黨員和專業大戶,舉辦創富宣講報告會,用典型事例去影響群眾,用新的市場理念去引領群眾,用產業優勢去鼓勵群眾,使廣大農民思富、盼富意識大增,思想觀念有了新的轉變,通過思想的大解放,引導推動協會大發展,為組建合作經濟組織打下了堅實的思想基礎和群眾基礎。
2、以項目建設為重點,促進協會產業規模升級。黨組織通過深入調查,分析市場行情,指導各類協會進行產業立項,組建和擴展協會規模,經過幾年的發展,全鎮共建立各類協會52個,發展示范服務基地74個,參加農戶1840戶3500人,占全鎮總戶數的12%,協會包括13個特色門類,有林果、瓜菜、養牛、養羊、養鹿、勞務輸出、農機等,發展比較成熟的有林果協會、養豬協會、養鹿協會、庭院經濟協會、興中農機合作社。雀躍農機合作社得到省委省政府農機發展基金100萬元,購進37臺大型農機具,在歷年農機作業中充分發揮了大型農機具作業的引領示范作用。
合作經濟組織的發展雖然取得了較大的成績,但也存在一些問題,主要有:
1、個別村支部對發展融入型合作經濟組織建設認識不到位。有些農村干部抓工作情緒不穩,鎮干部深入基層少,服務不到位,指導不及時,個別村“黨組織+協會”實現有效鏈接不到位;
2、個別協會、黨組織發展作用不明顯,有的只停留在書面上,有的只能幫助解決膚淺的問題。
針對上述問題,我們認為應盡快出臺在合作經濟組織中設立黨組織的實施意見,以利于規范合作經濟組織中黨組織的自身行為有效發揮作用;加大對農村合作經濟組織的資金扶持力度,重點培育那些有一定規模,有發展潛力的協會,使之盡快形成規模優勢,增強引領帶動作用。
調研報告范文:鄉鎮迎接縣人大調研匯報材料版權歸作者所有,轉載請注明出處!
下一篇:鎮政府黨務公開工作調研報告 下一篇 【方向鍵 ( → )下一篇】
上一篇:調查研究是領導干部的基本功 上一篇 【方向鍵 ( ← )上一篇】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