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 范文詞典網 , 一個優秀的范文鑒賞學習網站!
工作報告范文:社會新農村建設及碗窯土陶產業發展現狀介紹是由范文詞典為您精心收集,希望這篇社會新農村建設及碗窯土陶產業發展現狀介紹范文可以給您帶來幫助,如果覺得好,請把這篇文章復制到您的博客或告訴您的朋友,以下是社會新農村建設及碗窯土陶產業發展現狀介紹的正文:
鎮幕布新農村建設及碗窯土陶產業情況簡介
一、幕布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情況
幕布村居住著漢、傣、拉祜3種民族,轄1個自然村、2個村民小組,有306戶1207人,有耕地面積1024畝,人均0.85畝,黨支部有黨員45名,下設3個黨小組。200年,全村經濟總收入527.65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2814元;糧食總產量80噸,人均占有糧37公斤。組建了黨群致富聯合體,成立了種植協會、養殖協會,成立新農村建設理事會1個,有理事7人。
自實施以“三村”工程為載體的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工程以來,累計投入資金561萬元(其中:上級部門支持209萬元,鎮、村自籌352萬元),完成了“四室一校”建設工程;建成5條總長3400米水泥硬板路,基本實現水泥硬板路“進村入戶”的目標;建成3條總長2400米三面光溝渠,有效解決了灌溉難的問題;建成沼氣池249口,81.4%的家庭用上了清潔能源,成為“沼氣化村”;完成涉及225戶243間、1.85萬平方米琉璃瓦民居房改造,村容村貌大有改觀。全村家家有新居,戶戶飲上自來水,通電率達100%,廣播電視覆蓋率達100%,基礎設施得到夯實,極大地方便了人民群眾的生產生活。
由于機場建設征用耕地3000多畝,致使幕布村耕地緊缺,加之新墾復的農田缺水、缺肥,嚴重制約著幕布村的經濟發展。面對這一困難,村兩委大力宣傳黨和國家的惠農政策,積極動員群眾調整產業結構,并先后多次邀請省、市、區的有關專家和技術人員到幕布進行兩雜種植、烤煙、茶葉、科學飼養、節能改造等實用技術培訓,不斷提高群眾的認識,使烤煙、油菜、茶葉、畜牧養殖業成為村民增收致富的支柱產業。,全村共種植油菜1000畝,單產239公斤,實現產值119.6萬元;種植茶葉385畝,實現毛茶總產量為3.5噸,產值3.5萬元;種植烤煙1302.6畝,總產量達3908擔,產值305.6萬元;實現畜牧業收入47萬余元;歷年種植核桃948畝,年內完成鐵核桃籽點播500畝,核桃產業發展后勁不斷增強。
二、碗窯土陶文化旅游村建設情況
碗窯村轄2個自然村、2個村民小組,有耕地面積1914畝,人均占有1.04畝,共有454戶1846人,黨支部有黨員42名,下設5個黨小組。200年,實現農村經濟總收入657萬元,人均經濟純收入2598元;糧食總產量494.7噸,人均占有糧食268公斤,陶器為支柱產業之一。
碗窯村有“陶器之鄉”的美稱,清朝乾隆年間(1738年),湖南人楊義遠、羅文華、鄧成和來到勐托壩子燒制陶器,并在藏有優質陶土資源的地方安家落戶,繁衍后代,逐漸形成村落,世代相傳燒制陶器工藝。由于當時主要是燒制盛飯菜的碗和腌制咸菜的壇罐,因此,人們把這里稱為碗窯村。
碗窯村的陶器制作工藝承襲傳統手工作業,其工序為取土、搗碎、稀釋、揉和陶泥,再把揉勻的陶泥置于制作各類陶坯的轱轆上,用腳蹬轉,用手捏制陶泥成各種類型的陶坯,風干上釉后入窯燒制。燒制陶器的灶人們稱之為“龍窯”,形狀象龍,建在斜坡上,用土基或磚塊砌成,每窯分為10余窯倉。燒制時將陶坯裝滿窯倉,用松柴作燃料,由底倉到尾倉逐層點火,從點火到冷卻5日左右即可出窯。
碗窯村的陶器制作從1738年開始,至今已有270年的歷史。1956年,在合作化運動中,碗窯村成立了陶器手工業合作社,后改為國營陶器廠。1964年,碗窯大隊開辦陶器廠,年產陶器達萬余件。從此,土陶產品的生產、銷售已成為該村村民主要經濟來源之一。200年,全村有266戶生產和營銷陶器,年產陶器12萬余件,陶器產業總收入110萬元,占全村經濟總收入的16.74%。12月正式成立陶藝協會,積極探索陶器生產走規模化深加工的路子。200年,碗窯村被列入省“碗窯土陶文化旅游村”項目,共爭取項目資金150萬元,完成了碗窯土陶文化旅游村總體規劃并著手實施。1月啟動展室建設工程,現一期工程已完工,建成旅游標識1座(位于機場岔路口)、240m2陶藝展室1間。
工作報告范文:社會新農村建設及碗窯土陶產業發展現狀介紹版權歸作者所有,轉載請注明出處!
下一篇:在2012年交通運輸工作會議上的報告——立足新起點 助推新跨越 下一篇 【方向鍵 ( → )下一篇】
上一篇:公路執法整改情況匯報材料 上一篇 【方向鍵 ( ← )上一篇】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