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踐報告范文:論析技術社會消費的文化批判和重塑是由范文詞典為您精心收集,希望這篇論析技術社會消費的文化批判和重塑范文可以給您帶來幫助,如果覺得好,請把這篇文章復制到您的博客或告訴您的朋友,以下是論析技術社會消費的文化批判和重塑的正文:
論文關鍵詞:技術發展;消費社會;消費主義;公共風險 論文摘要:目前中國社會還很難說是消費社會.但既然買方市場已經占據主導地位,就應該從各方面來把握消費社會的基本特征,而從技術發展視角來把握消費社會特征顯然具有重要意義.因為消費社會的興起在某論文關鍵詞:技術發展;消費社會;消費主義;公共風險
論文摘要:目前中國社會還很難說是消費社會.但既然買方市場已經占據主導地位,就應該從各方面來把握消費社會的基本特征,而從技術發展視角來把握消費社會特征顯然具有重要意義.因為消費社會的興起在某種意義上來自技術的不斷進步,也正是技術發展推動企業生產出了超過基本需求的大量產品并滋長了消費主義觀念的流行。在這種意義上講,基于公共風險意識回到消費者的文化建構上來.有利于糾正目前消費主義倡導的過度消費觀念和促進技術文明與消費社會的健康發展。
20世紀標志著歐美國家和日本的消費社會的興起和發展,其主要表現是它們的生產和分配能力遠遠地超過了其人口的基本需求。盡管中國還很難說是否已經成為消費社會,但這里的問題在于中國目前應該怎樣在技術發展意義上把握消費社會發展趨勢?目前正在出現的消費社會趨勢是否適當?它可能會怎樣構成其文化,而文化實踐又應怎樣去建構未來的技術發展?本文試圖對這些基本問題做出初步探討,以便我們構建不同于西方過度消費的可持續性和諧社會。
一、消費社會興起的技術變遷過程
在英語世界,“消費”(consumption)一詞從14世紀開始一直包含有某種貶義,指“毀壞”、“用完”、“耗盡”和“浪費”等。直到19世紀,西方經濟學家才把它看作是一個與“生產”相對的概念,并在商品供給和需求意義上對消費給予了精確描述。馬克思曾經以商品生產為基準把人類歷史劃分為前商品化階段、商品階段和商品化階段,并用“商品拜物教”這一術語來描述工業革命時代的生產一消費情形。在20世紀,鮑德利亞德則使用“消費社會”(consumersociety)這一概念來敘述當代社會的普遍消費情況。這一概念雖然揭示了不同于馬克思時代的產品消費文化現象,但卻掩蓋了技術與消費的關系。當代消費社會在某種意義上不過是資本推動下技術發展的產物而已,也就是說技術文明建構了消費社會。關于這一點,只要看一下人類歷史上直接改變人們日常生活的技術變革就夠了。
毫無疑問,當技術進步還不足以推動人類生產出超過其基本需求范圍的大量產品時,即使存在大量的潛在消費需求也不能形成所謂消費社會。從18世紀開始,社會消費形態就開始出現了一些新的變化:不僅社會上層擁有消費能力,而且社會中層和社會下層也都參與到了消費大軍之中。這一消費浪潮從英國開端,然后席卷到整個歐洲,形成了全新的消費市場,曾經引發了從小規模生產向大規模生產的經濟轉變,進而導致了大機器、大工業的新式工廠和新的資產階級的興起,有人將此稱為與工業革命相對應的第一次消費革命,但這仍然不足以導致今天所稱的消費社會。在整個19世紀。盡管大工廠如同交響樂團一樣奏著響亮的工業生產旋律,但尋常人仍舊使用流水和冰塊來保鮮食品。并盼望著乘坐氣球來環游世界。這種情況到了19世紀末期才得以改變.伴隨著工業革命和技術發明時代催生的電燈、電話和運動圖像對生活世界的改變.才逐步迎來了鮑德利亞德式的消費社會。
190。年,在蒸汽動力、電力和馬拉等一片交通傳輸聲中,汽車這一注定要改變人們消費結構的技術產品終于誕生了。亨利·福特1913年設計出了一種流水線作業方式。快捷而便宜地大量生產汽車,這種流水線作業生產方式的大量推廣意味資本主義可以大量地生產出大眾化的標準產品,使社會商品種類和數量成倍增長.從而表明技術性消費社會步人了一個新階段。技術變革對社會消費的引導還不僅僅如此,此后的大量技術創新更是大大加速了消費社會的興起。賴特兄弟1903年乘坐裝有動力機的飛機首次成功地離開地面,后來洛克海德DC3客機研制成功。實現了環球旅游的消費夢想。自馬柯尼1901年通過無線電波接受到了來自大不列顛的電報信號以來,無線電通訊(KDKA電臺廣播取得成功)、電視圖像無線傳送和彩色電視廣播(1953年:VBC和CBS推人商用)等眾多技術的進展,把人類帶人一個媒體消費時代。20年代以后。隨著電子技術、材料技術和生物醫藥技術的不斷發展,掀起了一場擴及發達國家中產階級家庭的新型消費革命。諸如電剃須刀、彩色膠卷攝影術、器皿攪拌機、熒光燈、固體電子吉他、長時錄放唱片、磁帶錄音機、錄像機、冰凍TV餐飲、微波爐、袖珍電子打字機、鋁質易拉罐、蘇打水瓶等日常消費品都在短時間內進人了家庭消費,磺胺(百浪多息,專治鏈狀球菌疾病)、抗生性鏈霉素、骨髓疫苗、口服避孕藥等藥品芳名則推動了衛生醫療消費。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許多新型技術得以產生和發展,其中半導體和計算機是標志著20世紀的重大技術進步,特別是1971年隨著第一個硅微型處理器的商業引人之后,計算機微型化開始進人消費規模,出現了以消費價格為特征的個人計算機。90年代中期,軟件和網絡協議技術發展把網絡化多媒體計算機帶進了數百萬人的家庭和辦公地點,互聯網直接為全球性消費奠定了技術基礎。正是在這種技術不斷變革之中,今天的人們與其說是生活在一個產品消費世界,毋寧說是生活在一個技術世界。世界變成了消費產品的平面,消費產品因為技術不斷創新日益變得微小、有效和精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