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募管理規模突破28萬億貨基成增長主力
分類: 最新資訊
范文詞典
編輯 : 范文大全
發布 : 09-13
閱讀 :309
(原標題:公募管理規模突破28萬億 貨基成增長主力)
證券時報記者 趙夢橋8月25日,中基協發布公募基金市場數據,截至2023年7月底,我國境內共有基金管理公司144家,其中,外商投資基金管理公司48家(包括中外合資和外商獨資),內資基金管理公司96家;取得公募基金管理資格的證券公司或證券公司資產管理子公司12家、保險資產管理公司1家。機構管理的公募基金資產凈值合計28.8萬億元,環比增長4.03%,達到歷史新高。7月份公募基金資產凈值單月增長超1萬億元,固收類產品“功不可沒”,其中貨幣基金凈值單月新增8159.92億元。據Wind數據統計,年初至今,800多只貨基產品平均收益率約為1.26%,這一數值雖然不高,但在板塊輪動劇烈的行情中也是“避風港”般的存在,是風險偏好較低的資金的好去處。公募基金規模再創新高截至7月底,市場公募基金數量合計11039只,突破1.1萬只關口。其中,封閉式基金數量1329只,開放式基金數量9710只。值得一提的是,截至6月末,公募資產凈值約為27.69萬億元,這意味著在一個月的時間里,規模環比增超1萬億元。不僅如此,近日公募基金規模還首度超過銀行理財,坐上了“資管一哥”寶座。國聯基金認為,這意味著投資者對公募基金運作模式的逐漸認可。公募基金作為一種由專業投資團隊管理的集合型投資工具,為投資者提供了更加多樣和專業的投資選擇。相較于傳統的銀行理財產品,公募基金具有更高的透明度、靈活性和投資潛力。百嘉基金董事、副總經理王群航對券商中國記者表示,在公募基金規模再度創新高之際,維持此前對“年底前公募基金規模沖擊30萬億關口”的預判。首先,當前處于股市低位,隨著資本市場活躍度的提升,基金的份額與凈值均有望繼續增長;其次,隨著資管新規和打破剛兌等政策落地,包括銀行資管、保險資管在內的理財產品市場的競爭更為激烈,預計公募基金將吸引更多資金。固收產品是增長主力7月份,A股三大指數悉數上漲,上證指數、深證成指、創業板指累計漲幅分別為2.78%、1.43%、0.98%。受此影響,股票基金份額新增553億份,增幅為2.4%,但凈值卻增長了1277.77億元,增幅達4.7%;混合型基金份額減少450.44億份,資產規模減少414.31億元,為4.59萬億,這意味著權益基金規模環比增加860億元以上;債基方面,7月份債券基金規模新增1786.90億元,至4.94萬億元。貨幣基金成為7月份環比大增的主力,單月份新增8159.92億元,至12.30萬億元。據Wind數據統計,在今年行情震蕩的背景下,貨幣基金平均收益率約為1.26%,成為資金的“避風港”。上海證券基金評價研究中心高級分析師孫桂平認為,貨幣基金快速崛起的主要原因有三點:一是收益相對較高,貨幣基金作為現金管理工具,其收益明顯高于活期存款,雖然后期貨幣基金收益率有所下滑,但申贖方便、流動性強的特征讓其依然有吸引力。二是收益穩,回撤小,僅在極端情況下可能發生虧損。因為貨幣基金主要采用攤余成本法進行基金估值,債券價格變動無法反映到基金收益上,并且持有的固收類資產久期短,受債券市場影響較小。三是可以充當“資金蓄水池”的角色。在資本市場沒有更好投資方向的情況下,貨幣基金成為閑置資金較好的去處。QDII基金再度亮眼QDII(合格境內機構投資者)產品則延續了上漲的勢頭,單月份額新增81.88億份,但規模增長了424.98億元,總規模達到4013.02億元,也創下歷史新高,這主要與發行端和資金蜂擁“加倉”有關。首先,今年以來,已發行QDII基金39只,為歷年最高;新發QDII基金募集資金83.51億元,已超過去年全年76億元的規模。其次,資金涌入ETF(交易型開放式指數基金)也是QDII規模增長的主要原因。從數據來看,近期投資者無論是追高美股相關ETF,還是抄底加倉港股相關ETF,都十分積極。7月份,富國中證港股通互聯網ETF、博時恒生醫療保健ETF兩只產品被加倉超過20億份,廣發納斯達克100ETF、博時標普500ETF等產品也被加購超5億份。從基金規模來看,易方達旗下的中概互聯網ETF以364.07億元的規模居首,華夏恒生互聯網科技業ETF規模近300億元人民幣,此外,華泰柏瑞南方東英恒生科技ETF、博時恒生醫療保健ETF、富國中證港股通互聯網ETF等產品最新規模也均超過100億元。業績方面,受益于外圍市場的造好,7月份500只(各類份額分開計算,下同)有可比業績的QDII基金中,435只基金實現凈值上漲,占比87%,共計85只QDII基金漲幅超過10%;2只基金凈值收平,年內包括美股納指、日經225指數均強力上漲。有機構認為,QDII產品的快速發展主要源于投資者分散風險的需求增長,海外市場與國內市場的低相關性可以滿足投資者的這部分需求;另一方面源于今年以來海外市場表現亮眼,吸引了不少投資者的關注,基金公司順應需求積極進行布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