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佛商學院杰弗里·瓊斯:歷史學者與管理學者跨界合作的有益嘗試
分類: 最新資訊
范文詞典
編輯 : 范文大全
發布 : 01-05
閱讀 :302
杰弗里?瓊斯(哈佛商學院伊斯德爾?斯特勞斯企業史教席教授)企業史與管理學建立起密切的關系對這兩個學科(Discipline)都大有裨益。近年來,管理研究“歷史學轉向”(Historical turn)的勢頭相當強勁,一些國際頂級管理期刊都陸續發表了有關這一主題的特刊,如《戰略管理雜志》(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在 2020年3月就刊出過此類文章。不過,在管理學研究中使用企業史也并非新鮮事。眾所周知,1962年,艾爾弗雷德?D.錢德勒(Alfred D.Chandler)的《戰略與結構:美國工商企業成長的若干篇章》(Strategy and Structure:Chapters in the History of the American Industrial Enterprise)研究了美國多部門組織形式的發展,對新興的管理學科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并產生了持續性的影響。此后,1986年彼得?赫特納(Peter Hertner)與杰弗里?瓊斯(Geoffrey Jones)編著了《跨國公司:理論與歷史》(Multinationals:Theory and History)一書。2006年7月,瓊斯又與塔倫?卡納(Tarun Khanna)在《國際商務研究雜志》(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Studies)發表了《將歷史帶(回)到國際商務中》[Bringing History(Back)into International Business]一文。這兩項研究與其他研究均強調了將歷史研究方法納入國際商務研究的好處,它們表明,在闡明概念問題方面,歷史變遷是對當今橫截面變化的一種有益補充。此外,在管理學研究中提倡“找回歷史”,不但可以避免出現某些研究者把原本毫無新意的東西杜撰成“新”東西的現象,而且可以質疑他們據此所得出的結論。反之,在企業史研究中引入管理概念的理由也很充分。早在20世紀50年代和60年代,哈佛商學院的弗里茨?雷德利希(Fritz Redlich)就提出了這一觀點。雖然傳統企業史與豐富經驗證據的接觸是一筆巨大的財富,但有時會產生一些主觀性比較強的鐵事類研究,難以將其置于更廣闊的“大局”(Big Picture)中。而引入管理概念既可以為歷史研究提供管理學學科方面的支持,也可以為其帶來新的研究議題。目前,企業史與管理學之間開展更密切對話所面臨的挑戰存在于方法論與制度方面。主流管理學采用社會科學方法來研究因果關系,通常采用多重回歸的方法,這使得確定歷史證據的價值具有挑戰性。與此同時,一些企業史學家顯然更習慣于采用傳統歷史學的研究方法,并將他們的研究定位在歷史學科而非管理學科中。因此,要在企業史和管理學之間建立和諧的關系,仍有許多工作要做。據我所知,早在2017年10月在福建師范大學召開第一屆中國企業史研究WORKSHOP時,就已有中國學者關注到這個問題,希望本書的出版能夠成為中國企業史與管理學之間互動的新的、重要的契機。點擊封面即可購買《當企業史遇見管理學:全球視野與中國經驗》(光華思想力書系)ISBN 978-7-301-34615-0林立強、武亞軍、郭毅 主編該書成書背景源自:企業史與管理學的歷史淵源西方學界公認企業史源自哈佛商學院。1927 年,哈佛商學院第二任院長華萊士·B. 多納姆在倡導案例研究時第一次使用"Business History"一詞,因此該詞從誕生起便具有強烈的商學院色彩。管理與組織研究的“歷史學轉向”20世紀90年代以來,由歐美管理學者率先發聲,從歷史視角來研究組織和市場的“歷史學轉向”(Historic Turn)的呼聲越來越高。與此同時,一些國際管理學頂刊陸續設立討論此類話題的特刊,如:2012年的Journal of Management Studies 2014年的Organization2016年的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2018年的Organization Studies2020年的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2022年的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Studies(將歷史方法融入國際商務)在這一背景下,福建師范大學社會歷史學院林立強教授、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武亞軍副教授、華東理工大學商學院郭毅教授領銜,組織編寫了《當企業史遇見管理學:全球視野與中國經驗》一書。本書是國內歷史學者與管理學者首次較大規模跨界合作的一次有益嘗試,希望能夠幫助學者更好地思考和解構中國本土的組織管理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