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踐報告范文:關于虛擬社會與道德構建是由范文詞典為您精心收集,希望這篇關于虛擬社會與道德構建范文可以給您帶來幫助,如果覺得好,請把這篇文章復制到您的博客或告訴您的朋友,以下是關于虛擬社會與道德構建的正文:
論文摘要:隨著網絡的普及,虛擬社會中人們的思想、行為、生存方式都發生了新的變化。虛擬社會具有虛擬性、自由性、開放性、非人性化的特點;虛擬社會的自由和民主精神、權利意識和平等意識、自主精神、奉獻精神、開放思想為道德建設提供了新的生長點,但同時論文摘要:隨著網絡的普及,虛擬社會中人們的思想、行為、生存方式都發生了新的變化。虛擬社會具有虛擬性、自由性、開放性、非人性化的特點;虛擬社會的自由和民主精神、權利意識和平等意識、自主精神、奉獻精神、開放思想為道德建設提供了新的生長點,但同時帶來了一系列負效應。因此,道德建設要采取一系列相應的措施,以構造文明虛擬社會。
論文關鍵詞:虛擬社會;道德;生長點;負效應
當今網絡的使用越來越普及,加強網絡文明建設,凈化網絡空間,已成為全社會關注的焦點。筆者想對此問題進行探討。
一
網絡對我們來說,早已不是什么新鮮的東西,它是由計算機、遠程通訊等技術聯結世界各國家、各部門及個人的高速信息交互系統。國際互聯網又稱為因特網(Internet)。目前全球約有194個國家和地區聯人因特網,網民達1億多人,并且每十個月翻一番。網絡把社會各部門、各行業及個人、各國、各地區聯成一個新的社會組織形式,人們稱它為“虛擬社會”或“網絡社會”。
在這個虛擬社會中,人們的思想、行為發生了新的變化,人們的生存方式也有了新的變化。如在經濟方面,網絡的使用極大地促進了商貿信息迅速傳遞和經濟單位之間、生產者和消費者之間的廣泛溝通,加強了生產的計劃性和Et的性。在政治領域,網絡使得“侯門不再深”,它有利于促進政府和民眾之間密切聯系,有利于擴大民主與增強政府運行的透明度,有利于提高政府的辦事效率、科學管理和科學決策水平。在科教文方面,計算機網絡為人們查詢各種信息資源,進行科研合作,開展遠程教育提供了條件。在生活方面,人們的活動方式和交往方式通過網絡發生改變,如在網上購物、求職、旅游、交友、聊天等。
這樣一種虛擬的生存方式給現實生活中的人們帶來了如此大的變化,根據唯物史觀“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的原理,虛擬社會自然也應該有自己的倫理規范。虛擬社會有哪些特點?對道德建設提出了哪些新的課題?我們必須跳出
“純”技術的視域,對它作一番認真的探索。
虛擬社會主要是由電子空間所組成的。它不屬于現實社會,但它與現實社會不是對立的。它以現實社會為背景,從中分化出來,通過因特網相互交往而形成。虛擬社會擴大了人的生存空間,但它和現實社會相互補充,形成了人類新的生活環境。虛擬社會的特點如下:①虛擬性。虛擬社會是以虛擬“實在”為基本的技術支撐。人退到了信息終端的背后,在現實交往中那些備受關注的特征如性別、年齡、相貌、身份等都能借助虛擬技術得到充分隱匿。人們的行為也因此具有“虛擬化”和“非實體化”的特征。②自由性。網絡自問世之日起便是一個以“無政府”為口號的公用網絡。在這里,大眾傳媒逐步走向個體傳媒。人們在網上自由選擇信息,上載、發布信息,其間沒有新聞審查和核實系統。在一人一機環境下,人們不必面對面直接打交道,從而擺脫了傳統的“熟人社會”的道德約束即他律。網上沒有國家和地域界限,現實社會中那種分域設卡、設點管轄和控制方式也不再起作用。虛擬社會為人們提供了一個“自由時空”。③開放性。網上信息傳播打破了國家地域的界限,把全球不同角落的人緊密聯系起來。“諾亞方舟”變成了“地球村”、“電子社區”。人們不受時空限制,自由交往。不同的思想觀念、價值取向、宗教信仰、風俗習慣和生活方式可能發生沖撞或相互融合。④非人性化。計算機網絡雖為人的交往、溝通提供了方便,但畢竟以網絡為媒體,通過人機對話實現,這樣少了一些直接交往的溫情,即人的交往成為非人性化的。
二
科學技術是歷史進步的火車頭,人類歷史上任何一次重大技術革命都極大地推動了社會道德的進步。計算機網絡給人類的生存帶來了快捷、方便。虛擬社會作為新的生存空間,它為道德建設提供了新的生長點;網絡的廣泛應用積極地推動著道德建設的進程,產生了許多新價值觀念和倫理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