調查報告范文:大學生身心健康調查報告是由范文詞典為您精心收集,希望這篇大學生身心健康調查報告范文可以給您帶來幫助,如果覺得好,請把這篇文章復制到您的博客或告訴您的朋友,以下是大學生身心健康調查報告的正文:
大學生身心健康調查報告
簡述:
一個人綜合素質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人走向成功的基本保證;大學生群體的身心健康則是一個國家綜合國力強弱的客觀反映、是現代化建設成敗的關鍵因素,是一個民族興旺發達的標志.因此,對大學生身心健康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義。
加強大學生身心健康教育是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是培養高素質人才的重要環節,是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教育工作的重要任務。大力推進大學生身心健康教育工作具有重要意義。
選題意義:(包括選題的理論價值和實踐意義)
近年來,學生因心理疾病、精神障礙等原因不惜傷害自己和他人的案例時有發生,且有上升的趨勢。大學生自殺或致傷、致死他人,給學生家庭帶來極大的心靈傷害,在高校和社會上都產生了很大的影響,引起社會的廣泛關注和深刻反思。大學生是我們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主力軍,是國家發展的重要力量。為了大學生的正常發展和成才,我們必須大力開展大學生身心健康教育。
身心健康教育問題,越來越為社會所重視,為廣大青年學生所認識。加強大學生身心健康教育,培養大學生良好的個性心理品質,提高大學生的社會適應能力、承受挫折能力和情緒調節能力,促進他們的心理素質與思想道德素質、科學文化素質和身體素質的全面協調發展,是新時期培養高素質人才的迫切需要。研究大學生身心健康問題可以幫助大學生解決自身身心健康問題。
研究方法:(包括研究思路)
研究思路:主要分析影響大學生身心健康的諸多問題,提出解決這問題的辦法,對如何建設大學生身心健康進行研究。
研究大學生身心健康應該立足于個性,也就是研究影響大學生身心健康的各種問題,在這基礎上提出如何加強大學生身心健康。
屬于規范研究,即在廣泛收集及查閱資料的基礎上,提出對加強大學生身心健康教育的一些認識和理解。
主要參考文獻:
(1)曾小玲 《體育與大學生身心健康》
(2)洪紹光 《生活方式與身心健康》
(3)廉捷 身心健康教育
時間進度:(任務完成的階段內容及時間安排)
第一階段:收集資料并撰寫論文開題報告,2005年7月21日-24日
第二階段:進一步收集資料,撰寫論文大綱,2005年7月25日-28日
第三階段:撰寫論文初稿,2005年7月29日-8月10日
第四階段:論文修改,2005年8月11日-16日
第五階段:定稿,2005年8月18日
目錄
大學生身心健康調查報告
——如何加強大學生身心健康教育
引言:
當代中國大學生大多為獨生子女,他們是一個承載社會、家庭高期望值的特殊群體。他們自我定位比較高,成才欲望非常強,但社會閱歷比較淺,心理發展并不成熟,極易出現情緒波動。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特別是涉及大學生切身利益的各項改革措施的實行,大學生面臨的社會環境、家庭環境和學校環境日益紛繁復雜。他們面臨的學習、就業、經濟和情感等方面的壓力越來越大,不可避免地會形成各種各樣的心理問題,急需疏導和調節。
一、 身心健康的界定
聯合國世界衛生組織曾對健康下這樣的定義:健康不僅僅是沒有疾病,而且是身體上、心理上和社會上的完好狀態。即人的健康包括身體健康、精神健康和社會適應功能良好三個方面。
最近,聯合國世界衛生組織具體提出了人的身心健康標準,它包括肌體和精神的健康狀態。肌體健康可用“五快”來衡量,精神健康可用“三良”來衡量。
1、食得快吃飯時有很好的胃口,能快速吃完一餐飯而不挑剔食物,食欲與進餐時間基本一致,這證明內臟功能正常。食得快并不是狼吞虎咽,不辨滋味,而是吃飯時不挑食、不偏食,沒有難以下咽的感覺。吃得順利,吃完后感到飽足,沒有過飽或不飽的不滿足感。
2、便得快有便意時,能很快排泄大小便。且感覺輕松自如,在精神上有一種良好的感覺,說明胃腸功能良好。不強行憋便,便后沒有疲勞之感。
3、睡得快晚間定時有自然睡意,上床能很快入睡,而且睡得深;醒后頭腦清醒,精神飽滿。睡得快重要的是質量,如睡的時間過多,且睡后仍感乏力不爽,則是心理生理的病態表現;如各種心理生理障礙、神經癥。睡得快說明中樞神經系統的興奮、抑制功能協調,且內臟無病理信息干擾。
4、說得快說話流利,語言表達正確。說話內容有中心,合乎邏輯。能根據話題轉換隨機應變。表示頭腦清楚,思維敏捷,中氣充足,心肺功能正常。說話不時常停頓或下意識重復或前言不搭后語,說話不覺吃力,沒有有話說而又不想說或說話過程中有疲倦之感,沒有頭腦遲鈍、詞不達意的現象。
5、走得快行動自如、協調,邁步輕松、有力;轉體敏捷,反應迅速,動作流暢。證明軀體和四肢狀況良好,精力充沛旺盛。
"三良"指的是:
1、良好的個性性格溫和,言行舉止別人在心理上能夠認可,能夠在適應環境中充分發揮自己的個性特點,沒有經常性的壓抑感和持續性。感情豐富,熱愛人生和生活,總是向前看,具有坦蕩胸懷與達觀心境。
2、良好的處世能力看問題客觀現實,具有自我控制能力,與人交往的行為方式能被大多數人所接受。適應復雜的社會環境,對事物的變遷能始終保持穩定而良好的情緒,在不同的環境中能保持適應性,能保持對社會外環境和肌體內環境的平衡。
3、良好的人際關系有與他人交往的愿望,有選擇地交朋友,珍視友情,尊重別人的人格。待人接物能大度和善,既能善待自己,自尊自愛,自信自強,又能寬以待人,對人不吹毛求疵,對他人的問題與人際矛盾不過分計較。能助人為樂,與人為善。
[1] [2] [3] 下一頁
調查報告范文:大學生身心健康調查報告版權歸作者所有,轉載請注明出處!